周其林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文章來源: 知識分子 更新時間:2020-01-10 11:29:55
2020年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技獎揭曉,被視為“原創性最強、科學價值最高”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沒有讓大家失望,頒給了南開大學周其林團隊的“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周其林帶領的課題組發現了一類全新的手性螺環配體骨架結構,并在基礎上發展了一系列選擇性好、轉化效率高、適應性強的手性螺環催化劑,將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高到一個新高度。該獎項提名人之一、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院士認為,周其林課題組的原創性工作不僅引領了國際手性催化研究,而且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體現了基礎科研的作用和價值。前不久,本刊特約記者趕到南開大學,對周其林進行了面對面采訪。2011年8月1日出版的國際化學權威期刊《德國應用化學》,刊登了周其林課題組的一項研究工作,并把中國的長城作為雜志的封面照片。
“這篇文章講的是我們設計合成的一種新型手性螺環銥催化劑,它在酮的不對稱催化氫化反應中表現出超高活性,催化劑的轉化數達到4550000。在此之前,文獻報道的最高活性手性催化劑的轉化數為2400000。” 對于催化劑來說,轉化數越大轉化效率越高、成本越低。現年62歲的周其林溫文爾雅、說話不急不躁,“當時雜志讓我做一個封面,我就選了一張長城的照片。中國人說不到長城非好漢,我們終于爬到了長城頂上。”直到今天,4550000轉化數的世界紀錄依然沒有人能夠打破。“所謂‘手性’,就是指兩種結構或物質互為鏡像,但又不能重疊。”周其林介紹說,“這就像我們的左右手,看似一模一樣,實則不同,它們可以重合,但不能重疊。手性現象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從宏觀的星云到從微觀的化學分子,都會觀察到。”

就拿手性分子來說,雖然差之毫厘,其性質卻謬以千里。周其林舉了一個例子:上世紀50年代末,格蘭泰制藥公司開發了一種減緩女性妊娠反應的藥物“反應停”。“反應停”是手性分子,它的右手分子具有鎮靜效果,而左手分子卻有致畸副作用。當時由于不知道左手分子和右手分子的生理性質差異,釀成悲劇——“反應停”用的是左手分子和右手分子的混合物,結果導致全世界誕生了1萬多名先天畸形兒。據周其林介紹,目前上市銷售藥物中,手性藥物占50%以上。按傳統工藝,手性藥物是先生產出左手分子和右手分子的混合物,然后再設法將其分開。“如果全部采用手性合成新工藝、直接生產出單一手性分子的藥物,不但可以節約資源,也會大量減少環境污染。”“最好的催化劑要符合四個標準。”周其林說,第一,具有好的選擇性;第二,效率要高;第三,普適性要好、應用范圍要廣;第四,可修飾性要強,就是能以此創造出新的催化劑。“一般而言,只要滿足選擇性好、合成效率高的手性催化劑,就是理想的催化劑,你想要右手分子就產生右手分子、想要左手分子就產生左手分子,而且效率很高、沒有副反應。”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周其林課題組發現了一類全新的手性螺環配體骨架,并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一系列選擇性好、效率高、適應性強的手性螺環催化劑,不僅引領了全球手性催化的研究,而且在制藥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被國際同行稱為“周氏催化劑”。人生為一大事來,周其林這一生的大事,就是研究手性催化劑。
1978年,他結束了整天與莊稼打交道的“知青”生涯,考入蘭州大學化學系,與化學結緣;1987年從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后,他先后在華東理工大學、以及德國、瑞士和美國從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回到華東理工大學任教;1999年,周其林被教育部聘為第一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并轉入南開大學化學院工作,帶領自己的課題組開始了手性螺環催化劑研究的漫長之旅。“周老師很少有著急的時候,從來沒有因為實驗進展緩慢批評過我們。”2000年跟周其林讀研究生、現為南開大學化學院院長的朱守非告訴記者,當時周其林剛受聘長江學者,又是剛到南開工作,在備受矚目的同時也面臨巨大的科研壓力。“在以論文論英雄的大環境下,那幾年課題組沒發什么文章,連我們當學生的都感覺壓力山大。”
盡管如此,周其林還是顯得若無其事、不急不躁。“他從來不把壓力傳導給學生,還是讓我們從容地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朱守非對此深有體會,“后來我當了老師,才發現能做到這一點太難能可貴了。”“要把一件事情真正做好,可不是短時間的。有的人一輩子其實就做一件事,一輩子可能就做一個分子,把它做到極致。”周其林說,做研究千萬不能著急,越著急壓力越大,也越不敢做原創性、周期長的研究。“搞研究一定要把‘解決科學問題’作為第一目標,而不是選那些好發論文的方向。”周其林毫不猶豫地回答,“如果發論文和科學發現之間有矛盾,我當然選擇后者。”走進周其林的辦公室,一排高大的檔案柜格外顯眼,里面裝滿了研究生的實驗記錄,從學生姓名到記錄冊數,全都一清二楚。
“保存學生的實驗記錄,一是方便別人借閱、參考,二是以備有疑問時查閱、核對。”周其林說,做科研來不得絲毫馬虎,一定要嚴謹細致、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在接受記者連線采訪時說:“周其林做學問最大的特點,就是嚴謹。”憑借在手性催化劑領域的卓越貢獻,周其林2009年當選中科院院士,2018年又榮獲未來科學大獎,一時名滿天下。為何做科研,為何做教師?為何在高校做科研?這是周其林常常思考的一個問題,也不止一次與年輕的同事探討。他給出的答案是:在高校里面做科研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教學生,最主要的產品是培養的學生。“我們做科研也是以教育為目的,培養創新型的人才。”為讓學生集中精力做研究,周其林盡可能地提高他們的生活津貼,而不用在外面做兼職;為創造舒心的科研環境,他率先對實驗室進行改造,把原來用木頭做的操作臺換成了鋁合金的,看上去明亮潔凈;他不把學生當廉價勞動力、催促學生們快出數據、早發論文,而是讓他們“遵循規則,練好手藝”……當然,這并不是要讓學生默守陳規。他很少給出結論性的東西,而是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做學問第一重要的是獨立思考。”他常常提醒學生:做研究就是要發現別人沒發現的東西,如果你沒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思考,不去質疑那些所謂的原理、定理,是做不出新東西來的。
相關新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谷区|
通城县|
比如县|
福州市|
玛纳斯县|
陆河县|
潍坊市|
黄龙县|
南京市|
新密市|
尉犁县|
冀州市|
桂阳县|
休宁县|
岳阳县|
乐山市|
三江|
清水河县|
宁国市|
益阳市|
延津县|
东安县|
上栗县|
鄂尔多斯市|
梁河县|
沐川县|
郓城县|
姜堰市|
定襄县|
额敏县|
万盛区|
新安县|
霍州市|
东乡县|
广灵县|
泌阳县|
香港|
凤翔县|
旬邑县|
洪洞县|
平和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