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6月14日,2019年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揭曉,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國科大納米學院院長、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終身講席教授王中林獲選,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
該獎項評選委員會評價王中林在納米發電機和自供能系統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重大貢獻,認為這一領域“將對人類和我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的利益”,“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據悉,頒獎典禮將于今年10月2日至4日在日本舉行。
據了解,納米發電機是基于規則的氧化鋅納米線的納米發電機,是在納米范圍內將機械能轉化成電能,是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
它的問世完全打破了人們對“發電機”尺寸的認識極限。納米發電機能實現對環境中特別微小機械能的進行收集和利用。例如,空氣或水的流動、引擎的轉動、機器的運轉等引起的各種頻率的噪音、人行走時肌肉伸縮或腳對地的踩踏、甚至在人體內由于呼吸、心跳或血液流動帶來的體內某處壓力的細微變化,都可以帶動納米發電機產生電能。因此,納米發電機理論為目前實現物聯網和傳感網絡以及大數據提供了理想的電源解決方案。
今年年初,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介紹了王中林及其同事聯合研發的一款可植入式自驅動心臟起搏器:無需電池供能,僅從心臟搏動中就能收集足夠的能量,確保心臟起搏器工作。這意味著,患者不必再為更換電池失效的起搏器遭受多次手術之苦了。中美科學家團隊在豬體內證實,他們的可植入系統不僅可以進行心臟起搏,還能糾正竇性心律不齊。
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評選委員會稱,王中林在納米發電機和自供能系統研究方面做出了影響深遠的開創性貢獻,使人類從環境和生物系統中獲取能量這一全新的技術成為現實。
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以偉大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名字命名,象征著國際科學界的崇高榮譽,由世界文化理事會(World Cultural Council)設立。該獎項從1984年開始每年頒發1次,每次獲獎人數僅為1人,目的是表彰和鼓勵世界科學技術領域的重大研究進展,授予為人類帶來福祉的杰出科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