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國石化聯合會工作安排,由企業家、教授、園區管委會領導等20人組成的訪問團,于3月15日至24日訪問了新加坡和美國,并與IHS共同舉辦了世界石化大會的中國論壇。在短短8天的時間里,我們不僅與新加坡裕廊島石化園區進行了交流,還專程考察了埃克森美孚新加坡公司、杜邦、塞拉尼斯、陶氏、亨斯邁、西南研究院等11家跨國公司和研發機構。我在回程的航班上仔細梳理、回顧了這次訪問的全過程,在此將我的收獲體會與啟發跟大家分享。 新美訪問主要收獲 此次出訪時間短,但收獲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新加坡裕廊島對我國石化園區科學發展的啟發 石化園區在石化產業集聚、產業鏈協同、資源節約和綠色發展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專程到新加坡裕廊島訪問,就是因為裕廊島是世界最先進的石化園區之一。裕廊島石化基地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規劃建設,占地約30平方公里,原油加工能力140萬桶/天,乙烯產能400萬噸/年,基地內有埃克森美孚、三井、殼牌、巴斯夫以及中石油(并購新加坡煉廠)等150多家煉油和化工廠,年產值約2300億元人民幣。站在高處俯視整個園區盡收眼底,園區是填了臨海7個島形成的,緊鄰海邊、高塔林立、井然有序,全團成員無不贊嘆裕廊島園區的布局與壯觀。此時我的腦海浮現出我國現有601家石化園區的畫面,從產出規模上,我國石化園區還沒有超過2000億元的,超1000億元的也只有13家,占601家的2%,這是差距之一。單位面積產出看,裕廊島單位面積產出是76億元/平方公里,而中國石化園區30強平均只有47.5億元/平方公里,這是差距之二。裕廊島的規劃布局秩序井然、企業間上下游產業鏈協同,而國內大多數園區規劃先行不夠,不僅布局不盡合理,更明顯的是企業間難以形成上下游的原料互供和產品鏈的協同延伸,這是最明顯的差距。 管理上,裕廊島的25公里管廊、污水集中處理以及天然氣、熱、電等公用工程,全部由勝科集團負責建設、管理和運營,尤其是污水處理。各工廠的污水無需預處理、大多直接輸送到勝科集中處理、達標排海。國內石化園區管廊等公用工程集中服務最好的是上海化工區,但是在污水集中處理上,幾乎所有園區都要求各工廠必須首先預處理。難以理解的是有些監管部門規定進集中處理裝置的水質標準就是外排標準,給企業都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借鑒裕廊島的經驗,我們的石化園區要實現科學和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做好“科學規劃,布局合理,產業協同,管理規范,集群發展”。 埃克森美孚裕廊島煉廠對我們煉化一體化的啟發 這次專程訪問埃克森美孚新加坡公司,主要是因為我們一直關注著埃克森美孚在裕廊島的全球唯一原油直接制化學品工業化裝置的運行情況。這次訪問了解到埃克森美孚自1893年就在新加坡開展業務,新加坡是埃克森美孚最早的海外基地之一,現在裕廊島是埃克森美孚全球最大的一體化工廠,其煉油能力59.2萬桶/天,占埃克森美孚全球煉油能力的1/4。該工廠主要產品乙烯190萬噸/年、丁烯-1:10萬噸/年、丁烯45萬噸/年、汽油95萬噸,同時有聚乙烯190萬噸/年、聚丙烯93萬噸/年、彈性體30萬噸/年、PX180萬噸/年、苯130萬噸/年、鄰二甲苯40.6萬噸/年,鹵化丁基橡膠14萬噸/年。 埃克森美孚在裕廊島的工廠實現了熱電聯產。我們重點交流了原油直接制化學品裝置的運行情況。這套裝置自2014年以來已經運行了5年,因原料不同其化學品產出率50%~70%。在交流過程中,我就在想:近兩年中國的煉化一體化裝置相繼投產,在中國市場成品油產能已經過剩、化工新材料和專用化學品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原油加工能力已超過8億噸/年,裝置的產能利用率只有72%左右,若這些新建和擬建裝置都投產,國內國際市場的成品油過剩情況將更加嚴峻,所以國內新建煉化一體化裝置急需這一新的技術和工藝。 杜邦公司對我們打造百年企業的啟發 這次專程訪問杜邦,是因為2017年9月宣布的陶氏杜邦合并案告一段落。4月1日分拆的新陶氏即將成立,新杜邦和科迪華將于2個月后正式拆分出來。新陶氏將以新材料為主業。新杜邦將以特種化學品為主業。科迪華以生命科學為主業。 杜邦公司成立于1802年,成立200多年來,始終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其核心要素是創新。這次我們參觀了位于威明頓市的杜邦中央實驗室。該實驗室成立于1903年,一直是杜邦的全球研發總部,今天有43座建筑物組成,杜邦把該中央實驗室稱作“杜邦公司的心臟”。杜邦在全球有10個研發中心,共有創新人員3.2萬人。深入交流獲悉:杜邦的創新是開放式的,在該中央實驗室有400多個與第三方合作研發的項目,同時介紹說上海研發中心與100多家企業進行合作研發。杜邦的創新主要是靠創新文化、創新制度和激勵機制,不是靠幾個“牛人”單打獨斗,而是靠充分的創新空間、彼此的互動和協同。當然,他們也再三強調數字化技術的進步和應用,使得今天的創新更高效、更有針對性。 新世紀以來,國內很多企業都提出“打造百年企業”,恐怕應當很好地研究和學習借鑒杜邦經驗,應當把創新擺在百年基業的首位。尤其是“十九大”以來,中央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一流企業,像中石油、中石化等一批特大型骨干企業應當選取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強化與世界一流企業的對標,在創新上狠下功夫,在制定發展戰略、構建指標體系等方面,努力向世界一流企業特別是競爭對手學習。像萬華化學、新和成等一批主業突出、創新能力強、市場競爭能力強的企業,應當結合自己的主業和產品鏈,選取像杜邦、贏創、三菱、亨斯邁、帝斯曼等這樣的專業化跨國公司為目標,進行全面對標,不追求規模,更加專注于主業、更加專注于創新,力爭成長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一流單項冠軍企業。 陶氏化學對我們乙烷制乙烯工藝的啟發 陶氏在全球的兩大主要基地是墨西哥灣和沙特的朱拜耳工業城。這里有全球最大的乙烷裂解制乙烯裝置,并且正在擴建中。深入交流之后陪同我們參觀考察了陶氏得州基地,在Braskem公司剛剛投產不久的一套丙烷脫氫制丙烯裝置旁邊,就是陶氏全球最大最先進的乙烷裂解制乙烯裝置,150萬噸/年乙烯,剛剛投產一年多。乙烷裂解制乙烯工藝是當前全球新增乙烯產能的主要路線,目前乙烷裂解制乙烯全球總產能6000萬噸/年,占乙烯總產能的36%,未來10年將提升到40%以上。 從地域來看,中東乙烷為原料占比最高67%,北美占52%,亞太和西歐都在30%左右。我國自2017年下半年以來也有很多企業擬建設新的乙烯裝置,都準備采用這一工藝。已發布擬建的乙烷裂解項目有13個,乙烯合計產能1895萬噸/年,年需乙烷量超過2000萬噸。但是乙烷供應有著特殊要求,乙烷資源、輸送管道、出口設施、運輸船只、接收碼頭等都需專門建設。而乙烷能夠有出口余量的地區,近期看只有北美、也就是只有美國,又加上自去年3月下旬開始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很多規劃擬建的乙烷裂解制乙烯裝置就遇到了制約。國家發改委為了避免乙烷裂解項目的無序上馬,也鑒于目前美國乙烷自用以后、能夠供出口的量確實有限,若這么多項目集中投產,裝置的生產運營和效益勢必會陷入困境,該工藝的原有優勢將不存,所以出臺了新建乙烯項目核準的新規定。希望國內擬上馬乙烷裂解制乙烯裝置的企業,必須認真思考、認真論證、慎重開工,以免陷入不必要的困境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亨斯邁對我國燃料乙醇政策的啟發 亨斯邁定位為全球差異化精細化學品制造商和營銷商,全球約有1萬名員工。這次訪問過程中,我們還重點交流了燃料乙醇的事。美國和巴西是燃料乙醇最廣泛和消耗量最大的兩個國家。美國是發展燃料乙醇的積極倡導國,美國于上世紀70年代開始大力發展燃料乙醇,并建立了完善的燃料乙醇生產運營和市場管理體系。我國在2001年為了解決“陳化糧”問題而啟動了燃料乙醇項目,當然也是針對我國原油進口量不斷增加的狀況、調節我國的能源結構,“十五”期間核準了地處東北、河南、安徽的4家以消化陳化糧為主的燃料乙醇生產廠,當時的燃料乙醇產能102萬噸/年,乙醇汽油的推廣和使用僅限于東北三省、河南、安徽、山東等11個省份。2017年9月,國家15個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實施方案》。該《方案》要求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基本實現全覆蓋。 這就提出了幾個現實而關鍵的問題,一是燃料乙醇的供應量問題。當前汽油年消費量超過1.2億噸,按E10計,約需1200萬噸,而目前我國燃料乙醇的年生產量僅有250萬噸,與需求量相差約1000萬噸。若以糧食為原料,中國作為人口大國糧食安全是頭等大事,車不能與人爭糧。若走非糧路線,而目前的生物法尚無成熟的工業化技術,如何解決供應問題成為現實而不可回避的問題。 二是現有的MTBE裝置何去何從?目前,我國MTBE是世界第一生產大國,產能有1900萬噸/年,約200套生產裝置,占世界總產量的49%,而且大多生產裝置都是近幾年建成投產的。這些裝置的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全面推廣使用燃料乙醇,就不能再繼續為提升辛烷值而添加MTBE,這給MTBE生產企業帶來了直接而嚴重的打擊。 三是燃料乙醇的運輸車輛、調油和儲油設施等,都需要新的投資。這次訪問過程中了解到一個新的情況——美國以1996年加州添加MTBE的汽油儲罐泄漏污染井水為由,2000年首先在玉米種植大州愛荷華禁止使用MTBE;2001年加州開始在汽油中用乙醇代替MTBE;2005年美國國會通過可再生燃料標準即汽油中添加10%的乙醇(E10)。目前美國有27個州禁用MTBE。大多數州不再用MTBE而使用乙醇的直接原因,不是因為污染、而是為了避免訴訟。作為監管部門的美國環保署20多年來一直倡導使用MTBE,直到2017年美國的煉油商、汽車生產商、消費者和環保組織一直在呼吁結束可再生燃料標準,可是由于美國大量的轉基因玉米需要出路,超過40%的玉米都用于制造燃料乙醇,利益的驅動使得燃料乙醇和MTBE的爭論還在持續著。 德國推廣E10的失敗、歐盟放棄E10而改用E7、印度的不成功、越南改為E5以及墨西哥城運行一段時間后卻禁止在城市中使用乙醇汽油等,這些案例都是因為乙醇汽油的使用,導致臭氧大量超標的例證。這些教訓值得我們深思。 共同關注問題新解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是鋪攤子上規模。 很長一段時期以來,很多企業總是在糾結“先做大、還是先做強?”實際上“大與強”有著辯證關系,在一定的時期、不同的發展階段是可以相互轉換的。有很多企業把先做大擺在了重要位置,把上規模鋪攤子擺在了突出位置,有的在做大的過程中適時把握調整和轉型,逐步實現著做強的目標。然而,也有些企業如當年的中鋼、中鐵物資等,從經營規模看都進入了世界500強榜單,可是當正在喜悅和榮耀之時卻轟然倒塌了,這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這次訪問的科慕、塞拉尼斯、奧升德等公司,雖然規模不大、營業收入不高,可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都是國際數一數二的水平,這對我們啟發很大。科慕是3年前從杜邦分立出來的,當時的主導產品就是鈦白粉和氟化學品,今天又拓展了特種化學品,在中國常熟的工廠主要生產氟化學品,主業很突出、也很精致,去年銷售收入66億美元;塞拉尼斯的主導產品就是醋酸及其衍生物和工程塑料聚甲醛,去年銷售收入72億美元,凈利潤12億美元;亨斯邁雖然設有4個業務板塊,但是聚氨酯事業部是最主要的,是銷售收入和利潤的主要來源,去年亨斯邁的銷售收入是94億美元,凈利潤8億美元。如此看來,這3家公司的規模都不大,但主業十分突出,銷售收入總額不大、但利潤率很高,誰又能說這些公司不是國際一流公司呢?所以,我們應當轉變過去過多依賴投資拉動、過度追求規模、過多依賴資源消耗的發展思路和模式,真正做到突出主業、強化創新驅動、實現科學管理,把企業的效益放在突出位置、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放在突出位置、把國際競爭力擺在突出位置,我們在實現石化強國跨越的征途上,就一定會有更多的百年企業屹立于世界石化之林。 創新的差距似乎有拉大的危險。 創新是我們這個訪問團共同關注的話題。石化聯合會組織編寫的《“十三五”石化產業發展規劃》將創新驅動確立為“兩大發展戰略”之一,并提出實現石化大國向強國的跨越是我們中長期的奮斗目標。通過這次訪問,我們深感到:沒有創新,一個企業難言競爭力;沒有創新,一個企業不可能奠定百年基業;沒有創新,一個企業更是難言未來。每一個跨國公司都是在創新中成長、在創新中走向世界、在創新中走向未來。 當我們來到地處圣安東尼奧的西南研究院的時候,不僅對該院所處的環境贊嘆不已,更被該院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成就折服。該院是一家私立、非營利、完全中立的研究機構,成立于1947年,占地4.86平方公里,開始時只有20幾個人,現有2600人。全球有15個機構,其中美國13個,共有1300多項專利。主要的研發領域有應用物理、化學與化工、國防軍工、空間科學、燃油潤滑油、智能系統(主要是無人駕駛)、機械工程、動力總成研究。研發業務的特點主要從事應用型研發,因為大學更側重于基礎研究,而企業則更專注于產品開發,所以西南研究院起到大學和企業之間的橋梁作用。實驗裝置有小試、中試若干套,所有的反應器和研發設備全部由自己的機械工程部門加工制造。所從事的研發項目50%來源于政府委托、50%企業委托。所有項目都是以合同委托的形式承擔,承接的每一個項目都是在單獨封閉的空間內完成,絕對為客戶保密。該研究院在政府、企業界有著良好的信譽,在社會公眾面前有著公信力。 在交流中得知,該研究院受企業或政府委托正在開展著多項顛覆性的技術創新,譬如煤炭經循環流化床反應器直接制化學品、二氧化碳與炭反應制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經薄膜反應器制聚合物、二氧化碳合成燃料、天然氣制油示范工程等。這些創新項目若實現產業化將對現有的生產工藝帶來顛覆性的影響。當國內很多人為學術論文數量全球第一、專利申報數量世界第一,為某一領域取得的某些創新成果沾沾自喜的時候,我們不妨靜下心來、擯棄浮躁、冷靜的對對標、真誠的找找差距,奮力追趕。 在返程的旅途中,我一直在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創新成就和進步是巨大的,但不能因此而昏昏然,還應當保持冷靜,認真的思考我們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是縮小了呢、還是拉大了呢、是否會越拉越大。思考之余似乎憑添了些許憂慮。 政策監管“回頭路”不會走,“一刀切”會改觀。 近幾年,中國政府相繼頒布實施了一批環保新政策和新標準,很多在華跨國公司都感同身受。為適應這些新的政策要求,石化企業的運營成本有所增加,特別是有些部門在監督執紀過程中不論企業是否達標簡單的“一刀切”。有的地區在貫徹政策和標準時層層加碼。這些都對石化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了影響。 據統計,2018年底石化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的數量,比上年底減少了1494家。中央經濟工作會特別強調“要堅守陣地、鞏固成果,不能放寬放松,更不能走回頭路”。環保新政只會越來越嚴格、越來越規范。值得高興的是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堅決治理“散亂污”企業,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制化軌道;李克強總理工作報告中講,改革創新環境治理方式,對企業既依法依規監管,又重視合理訴求,加強幫扶指導,對需要達標整改的給予合理過渡期,避免處置措施粗暴、一關了之。由此可見,環保監管不會放松、更不會走“回頭路”,可是規范化、制度化和越來越注重實際是肯定的。企業也應當辯證的看環保監管從嚴的影響,正是依法關停了一批工藝技術落后、消耗高、污染重、排放不達標的企業,才贏得了管理規范、生產效率高、產品品質好、誠信經營的企業應有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環保監管從嚴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中國石化產業的國際影響力和中美優勢互補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世界石化大會期間、尤其是從“中國論壇”的盛況看,中國因素、中國石化產業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受關注,整個中國論壇會場座無虛席。中國石化產業已連續9年列世界第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9年中國繼續是全球經濟的領頭羊,將為全球增長貢獻27.2%的份額;中國石化產業對世界石化產業增長的貢獻目前是38%,有跨國公司預測2030年貢獻率將達到50%。中國石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都是巨大的,尤其是高端材料、功能材料、特種化學品等市場潛力更大。去年以來,巴斯夫、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等一批跨國公司持續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力度,這些都證明中國石化產品市場的無限商機和發展潛力。 另一個關注焦點是中美貿易戰何時熄火。自去年3月下旬以來,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對石化產業有影響,但直接影響不大、顯現不明顯,但是間接影響和中遠期影響不容忽視。自中美兩國元首阿根廷達成共識以來,中美雙方都在積極斡旋,都在向著不再升級、以至取消加征關稅的方向努力,階段性成果還是樂觀的。我們希望達成共識,因為中美兩國在能源和石化領域有著很大的互補性和合作空間,頁巖氣革命以后,美國已成為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中國是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氣進口國,又加上近幾年丙烷脫氫制丙烯快速發展、乙烷裂解制乙烯裝置的擬建規模,以及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耗中的占比不斷降低,中美兩國在能源和石化領域的合作空間巨大。 以上收獲與體會與您分享,希望帶給您某些啟發,在學習中創新,在借鑒中進步,一起為打造世界一流企業努力,共同為實現石化強國的目標奮斗!
訪問團在杜邦公司合影 交流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