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鈴鈴鈴……”2020年7月30日,延邊州某農藥企業銷售經理黃某(化名)辦公室的電話響起。 黃某接起電話,一個急切的聲音傳了進來:“黃總,我是××農藥經銷點啊,×牌農藥現在預訂,最快啥時候能到貨???” 黃某答復道:“哎呀,真是不巧啊,現在貨源不足,只能先預約,按照順序發貨,估計得等上三四個月。” “三四個月?現在正是農田開始噴灑農藥的時候,過了這段時間就沒有銷量了。”該經銷商說道。 “現在確實沒有存貨,我們也在加班加點地生產,還是供應不上啊。”黃某連忙解釋。 經銷商似乎有些不滿:“我明明看到你家的農藥在我們當地經銷,農藥包裝一模一樣,貼著你們的商標,還有你們家簽發的銷售代理證明呢,怎么到我這就沒貨了?”經銷商半信半疑地掛了電話。 一個說貨源緊張,一個卻說農藥在當地大量銷售,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市面驚現大量假冒產品 放下電話,黃某心中充滿了疑惑。他拿起桌上的筆,一邊輕輕地敲擊著辦公桌面,一邊思索著。忽然,一個念頭閃過腦海:“難道我們的農藥產品被假冒了?”黃某“噌”地一下站了起來,扔掉手中的筆,按下了內線電話。 5分鐘后,一場緊急會議在該企業的會議室內召開,議題就是進行市場調研,確認農藥是否被假冒。該農藥企業的銷售員與吉林省、黑龍江省、遼寧省等地的多名經銷商取得了聯系,了解相關情況,并請他們幫忙打聽。信息匯總的結果是:市場上確實有大量與該企業生產的農藥產品包裝、商標、產品信息等都一模一樣的產品出售。 黃某的心里犯起了嘀咕,企業曾經停產,如今恢復生產沒多久,貨源比較緊張,可東北三省卻有多家農藥經銷網點在銷售未經企業授權注冊商標的農藥商品。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這些產品很可能是假冒偽劣產品,如果在市場上大量、長時間流通,不但會給農民造成損失,還會給企業聲譽帶來惡劣影響,必須盡快制止!黃某越想越覺得此事比較嚴重,于是趕緊到延吉市公安局報案。 接到報案后,延吉市公安局黨委高度重視,責成生態環境(食品藥品)犯罪偵查大隊組建專案組,開展全面調查。 辦案民警告訴記者:“市場上的假冒農藥產品的包裝、商標、廠家信息、銷售代理證明等都與該企業生產的農藥一模一樣。我們經過研判,認為能將這些信息做得與真農藥如此相似,肯定是對該企業甚至是這個品牌農藥的相關情況了如指掌。我們一致認為,肯定是熟人作案。” 根據這一研判,專案組民警立即對黃某進行了詢問。“熟人作案?哎呀,我之前怎么沒有想到。這個人肯定是在我們企業工作過,不然不可能了解得這么詳細。”黃某一拍腦門,連忙向民警提供了曾在該企業任職的人員名單。
揪出制假主犯 窩點被“連鍋端” 專案組成員兵分兩路,逐一對名單上的人員進行排查。很快,一個叫王某的人進入了警方的調查視線。 民警對該企業的農藥經銷商分別進行了詳細詢問,了解假冒農藥產品的進貨來源。“就是這家企業的業務員小王和我聯系的呀,我都是通過他進的貨。”多名經銷商的說法基本一致。 隨后,民警將王某列為重點偵查對象,進行了詳細調查,發現王某的銀行卡資金入賬頻繁,少則數千元,多則60余萬元。經過核實,向王某銀行卡匯款的大部分都是農資商店。根據這些線索,警方鎖定王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而此時,王某在哪呢? 專案組民警發現,王某名下有一臺車,經偵查,發現該車多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活動,還曾到過山東省菏澤市。 專案組民警立即趕赴哈爾濱市,對王某的車輛行駛軌跡進行細致摸排,發現其每天的行動范圍比較固定,一般在早上從道外區某小區出發,到達香坊區某村,有時還會到距離該村幾公里外的某物流園。 偵查員分組對這幾處地點進行了蹲守摸排,最終鎖定王某居住在道外區某小區,制假窩點在香坊區某村,某物流園是其向外發貨的渠道。 香坊區某村是典型的城中村,村內結構復雜,居住人員混亂,有許多封閉式倉庫,想要在此找到王某的制假窩點無異于大海撈針。專案組民警并沒有退縮,他們經過研究,決定采用最原始卻最有效的偵查手段——蹲守、跟蹤。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半個多月的追蹤,警方確定了制假窩點的具體地址。 今年3月24日,民警跟蹤王某來到制假窩點,經過研判,認為抓捕時機已到,于是向上級進行了匯報。上級指令,立即收網! “砰”,制假窩點的大門被民警撞開了,正在指揮灌裝假冒農藥的王某一愣,隨后轉身直奔窗戶,企圖跳窗逃跑。專案組民警一個箭步沖上前去,將王某按倒在地,他掙扎了幾下,束手就擒。 制假窩點被“連鍋端”,現場扣押成品假農藥250件,半成品150余件,制假原料2800公斤,灌裝機、封口機、打碼機各一臺,假商標10箱,藥瓶包裝箱5000余個,查扣的原材料價值40余萬元,扣押非法獲利贓款150余萬元。 從業務精英到制假售假 在確鑿的證據面前,王某坦白了犯罪事實,并供出兩名犯罪嫌疑人李某、牛某。民警分別于4月1日、4月21日將二人抓捕歸案。抓獲牛某時,在其公司內查獲價值41余萬元的灌裝假農藥原材料,涉案金額100萬元。5月23日,民警在河北省滄州市將提供農藥外包裝標簽的李某某抓獲。
王某交代,他今年36歲,大學農學系專業畢業后進入延邊州某知名農藥企業工作,負責東北地區的農藥銷售工作。入職10多年來,他熟練掌握了如何分辨農作物的病蟲害、如何防控農作物病蟲害等知識。因為業務能力強、經驗豐富,到農村或分銷店推銷農藥時,他深得對方信任,因此銷售業績始終名列前茅。 2017年,該企業因故停產,王某處于失業狀態,沒有了收入來源。2018年,王某在一個展銷會上認識了并沒有相關生產資質的山東省某生物有限公司負責人牛某,其擁有一家化肥廠。交談中,二人一拍即合,決定假冒延邊州這家企業的商品,合作制假售假,約定牛某每灌裝一噸農藥,王某支付其3000多元。 為了擴大范圍,牟取更多的利益,2019年,兩人決定增加代理商。于是,王某發展了原單位負責西南地區的業務員李某為自己的“下線”。李某在明知銷售的是假農藥的情況下,依舊以代理的身份,負責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等地區的銷售事宜。僅在貴州省安順市的兩家經銷網點,2019年、2020年間,其銷售額就達20余萬元。 2020年初,牛某要求每灌裝一噸農藥漲價到5500元,王某不同意,兩人分道揚鑣。王某對藥品的配方十分了解,于是便打算自己加工農藥。他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香坊區某村租了一個彩鋼房倉庫當作生產廠房,購買了灌裝機、封口機等設備,從江蘇省南京市、山東省濟南市購進原料,從勞務市場雇了兩名婦女灌裝農藥,銷往全國各地。 為了以假亂真,王某不但將農藥包裝仿造得和該企業生產的農藥一模一樣,還給每個經銷商發了一張農藥企業特約經銷商函告,并蓋了“公章”。 直到該農藥企業恢復生產,接到客戶的訂貨電話,王某制假售假一事才暴露。 經初審,犯罪嫌疑人王某、牛某、李某制售假農藥價值800余萬元,涉及吉林省、黑龍江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山東省、安徽省、江蘇省、四川省、貴州省及重慶市等地。 王某等人之所以敢明目張膽地制假販假,是因為制假成本低,即便銷售價格低于市場價30—50%,依舊有超過30%的利潤空間。在巨大的利潤誘惑下,王某等人不惜鋌而走險。 根據涉案人員的交代,專案組深挖徹查,成功打掉了制假窩點3個、假農藥窩點2個、非法制造商標標識窩點1個、生產線2條,經鑒定,生產的農藥均為偽劣產品。至此,這起假冒注冊商標商品案告破。 目前,王某、李某、牛某已被批捕,此案正在進一步工作中。 來源:北方法制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