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小時候,田邊地沿的石頭壩阡內,山上的亂樹上,低矮的刺槐樹上,常常會見到蜂窩,我們都會悄悄地去捅蜂窩,弄出窩里的蜂蛹喂養手中的小鳥。有沒有為了去捅蜂窩,被蜇的嗷嗷叫,臉腫的像個豬頭,不知道挨了父母多少打,被老師罰站了多少回。 ![]() 再看現在,坡里很少見到蜂窩了,螞蚱,蛇蟲子(一種像壁虎似的小蜥蜴)也少了,特別是蛇蟲子很多年都沒有見過了,野蜜蜂數量明顯減少。以前每到開春花開時,果園里嗡嗡地響,都是野生蜜蜂在授粉,現在光剩下蒼蠅了。有人說,這都是亂用藥造成的,的確有這種原因。 作物花期一般來說,都是嚴禁噴任何殺蟲殺菌的農藥,特別是那些高毒農藥,對蜜蜂有傷害的農藥,所以都是要求花前和花后用藥,避免花期用藥影響授粉。 作物的花有風傳粉和昆蟲授粉兩種,靠風傳粉的是風媒花,其花粉含水量少,重量輕,風吹動就可以隨風飄散,完成授粉。如果花期噴藥或有雨水的情況下,花粉含水量會升高,不能隨風飄散而影響授粉。而靠昆蟲授粉的是蟲媒花,如果花期噴藥會影響蜜蜂等對花朵的造訪,從而也會影響授粉。 基于以上原因,所以在作物的花期一般是不允許噴施任何農藥的。 ![]() 但噻嗪酮是低毒殺蟲劑,主要是對葉蟬,飛虱,粉虱,介殼蟲,蚜蟲等有效,對成蟲沒有直接殺傷力,對蜜蜂等傳粉昆蟲及害蟲天敵比較安全,是可以在花期噴施的。 噻嗪酮低毒,對昆蟲觸殺作用強,也有胃毒作用,主要是抑制昆蟲表皮蛻去,導致幼蟲蛻皮困難,新皮形成受阻,延緩發育,最終出現畸形而亡。施藥后3-7天見效,殘效期長達一月余。 如防治水稻稻飛虱,葉蟬類害蟲時,可以用25%的可濕性粉劑兌水噴施,一般每桶水兌10克即可。 再像果樹上的介殼蟲,黑刺粉虱等,可以用25%的粉劑10克兌一桶水噴霧。像蔬菜上防治白粉虱時,也用同樣的濃度。 ![]() 像我們這里有很多大櫻桃,有些樹上會有介殼蟲的出現,我們一般是在萌芽前噴施石硫合劑來防治。但是,到花期時也會有漏網之魚,或者是花前沒噴石硫合劑防治,那就可以在花期噴噻嗪酮進行防治,否則錯過了最佳防治期,再想消滅介殼蟲會增加困難度。 但是,噻嗪酮畢竟藥效慢,而且對成蟲防效太差,主要是在害蟲孵化盛期用藥才可體現出其優異的殺蟲效果,一般不宜單獨使用。噻嗪酮是特異性昆蟲生長調節劑,跟滅幼脲,除蟲脲,氟鈴脲等農藥差不多,因此廠家為了提高治蟲效果,會在其中復配有菊酯類農藥,仲丁威,二嗪磷等殺蟲速度快的農藥,這就不能保證在作物花期能用了。 噻嗪酮不可以跟細土混合作毒土撒施在白菜,蘿卜溝內,也不可接觸植株,并且也不可噴施于白菜,蘿卜等作物上,否則會產生褐斑和綠葉白化等藥害。 ![]() 總起來說吧,如果是單純的噻嗪酮,而且必須要在作物花期用的話,如恰值介殼蟲花期孵化盛期,過了此時會增加防治難度,那就可以噴施。否則的話,我還是不建議您在作物花期噴,雖然在作物花期噴噻嗪酮并不能直接殺死蜜蜂等傳粉昆蟲的成蟲,但是它能減少蜂王等成蟲的產卵量,使得所產卵不能孵化或孵化出后很快死亡,又或成畸形蛹而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