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即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到2025年,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化肥農藥使用量持續減少,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持續減少農藥使用量,是站在當前我國農業生產中面臨的問題,指出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之路。 為什么要持續減少?是因為用得多了。現在的農藥,普通具有高效性,可一些農民尤其是年歲大的農民,在使用時,并不按照說明去使用,而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該用一瓶蓋還是一瓶蓋,根本沒管說明書上寫著半瓶蓋的量就足夠了。 除此之外,農民過多使用農藥,還和他們耕地的土地少有關。一戶農民家中,耕種的土地少為三五畝,多不過十來畝。莊稼有了蟲有了病,農民去買農藥時,不管是瓶裝的還是袋裝的,往往并不是農民正好需求的量,因此他們會多賣一些。有些農藥,一年也就用一次,打開的農藥,用不完也是浪費,有些農民干脆就全用了。在他們看來,多用一點對農作物危害也不大。每一個農戶的多用一點,就造成農藥過量使用成為農業面源污染的問題之一,成為農村生態環境并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如何持續減少農藥使用量?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能找到答案。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把農業規模經營戶培育成有活力的家庭農場。推進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加大對運行規范的農民合作社扶持力度。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投入品、技術、裝備導入小農戶。支持市場主體建設區域性農業全產業鏈綜合服務中心。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創新發展、做大做強。 不管是家庭農場,還是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規模化。他們經營著的土地,少的成百畝,多的上萬畝。他們在農藥使用上,都有個共同的特點:科學用藥、合理用藥。這樣的結果是,農藥使用量少了,但防治效果卻更好。 這樣的結果是必然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都是先進農業科技的掌握者和使用者,他們對什么時候該用藥、該用多少藥,清清楚楚。在這一點上,耕種著七八畝土地的農民是沒法比的。 對于如何持續減少農民耕種著的分散土地上的農藥使用量,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指出了解決辦法,那就是由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為這些農民提供植保服務。 記者2020年采訪過一個農業植保公司。這個公司有現代化的打藥設備,有專業的技術人員,公司一年為小麥、玉米打藥超過30萬畝次,而且絕大多數是為分散的農民打藥。這個公司的技術人員在農民的田間地頭,隨時關注著農作物的病蟲害發生情況,最后根據蟲情病情,精準用藥。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實施農藥包裝物回收行動。現在絕大多數農民已經很自覺,打完農藥后,把包裝物帶回去。可要實現回收,農民往往要跑幾公里,交給農藥銷售商。這種情況下,有些忙碌的農民沒這個時間,就把農藥包裝物當普通垃圾扔進垃圾箱里。這不是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全面回收。 記者采訪、了解到的為農民提供打藥服務的農業植保公司,都采取了農藥包裝物回收行動。他們為小麥打一次藥,回收來的農藥包裝物,能裝滿一拖拉機。這樣的結果是,真正實現了農藥包裝物全面回收。 基于農作物科學用藥、合理用藥,基于農藥包裝物實現全面回收,各地應該積極鼓勵、扶持為農作物植保提供服務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從而有專業的隊伍來為分散農戶完成打藥之類的服務,在規模用藥中實現精準用藥,持續減少農藥使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