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來我國有機硅行業發展迅猛。截至2018年,有機硅(折硅氧烷)產能、產量及消費量分別達到130.7萬噸/年、113萬噸/年和104.5萬噸/年,均占全球總量的一半以上。但在快速擴張的同時,有機硅產業也出現了新產能建設過快、先進技術成色不足等問題,行業面臨新一輪產能過剩的風險。
單體有過剩風險
據全國硅產業綠色發展戰略聯盟(SAGSI)統計,截至2019年7月,國內已披露的有機硅單體擬在建項目產能624萬噸/年,約合硅氧烷300萬噸/年,相當于我國現有總產能的2.2倍。預計2020年、2021年分別有約60萬噸/年的單體新產能釋放,2022年之后至少還有150萬噸/年的計劃新產能。
假定目前已披露的新建產能50%實現達產,并考慮到開工率及出口等因素,那么有機硅單體在2020年將重新面臨過剩局面。
價格回歸是趨勢
新增產能逐步投放,而消費增速下滑明顯,加之出口市場受到限制,預計有機硅特別是基礎原料價格將回歸到合理水平。
首先,國內消費市場增長從高速轉向平穩。自上一輪金融危機之后,我國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逐步退坡,以基建和傳統制造業為主的有機硅市場消費結構加快調整,消費增速下滑明顯。據SAGSI統計,2001~2013年我國有機硅消費量年均增速約21%,而2014~2018年則僅為8.8%.
其次,國外經濟放緩影響出口市場。受美國貿易單邊主義及世界經濟周期因素影響,世界經濟出現走弱跡象。受此影響,今年1~5月,我國初級形狀的聚硅氧烷(實物量)出口量為9.9萬噸,同比下降10.8%,10多年以來出口首次出現同比減少。
此外,局部市場面臨法規風險。有機硅材料將面臨因難降解而導致的法規問題,這對部分有機硅傳統消費市場造成影響。如在日化領域,2018年1月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公告要求限制并在2020年1月后禁止在歐盟市場銷售有機硅環體D4/D5濃度≥0.1%的淋洗類個人護理用品; 2019年1月,ECHA公告建議限制或禁止D4/D5/D6濃度>0.1%的涂抹類個人護理產品和其他部分產品上市,還建議限制含D6濃度>0.1%的淋洗類化妝品上市。單一環體殘留量>0.1%的硅橡膠等聚合物今后也將面臨此類問題。
技術成色不足
客觀來看,國內有機硅在技術水平上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仍存代際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尚未系統掌握核心技術。以單體合成環節為例,我國單體合成的全口徑(含高沸)平均選擇性約80%,較跨國公司低5~10個百分點;氯甲烷單程轉化率平均35%,較跨國公司低20~35個百分點。此外,“三廢”及低價值副產物不能做到嚴格妥善處理,對產品關鍵雜質缺少控制處理手段。
二是能耗物耗差距大,安全環保水平不高。截至目前,我國噸硅氧烷綜合能耗較世界領先水平高出50%~100%,物料消耗平均高5%~10%,相應的“三廢”產生量平均高出1倍。
三是綜合成本參差不齊。據SAGSI測算,在保障安全及加大環保治理投入的前提下,國內現有內資產能中約20%的硅氧烷出廠成本(不含折舊及三項費用)與跨國公司相當,約為11元/千克;約30%的硅氧烷出廠成本在12~15元/千克,其余產能的成本則普遍較高。
根據市場容量和成本分布模型測算,隨著新產能的逐步釋放,硅氧烷環體價格很可能在較長時間內維持在1.2萬~1.6萬元/噸,低于相當部分新建產能乃至既有產能的成本線。那些沒有技術來源、缺乏配套設施的新項目將面臨極大的投資風險。
應從四方面發力
針對當前產業面臨的問題,業內人士建議,要防范化解有機硅單體行業出現新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引導社會新增投資投向具有市場容量和發展前景的高端創新領域和國內市場急需補齊短板的關鍵細分領域,推動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是繼續推動有機硅行業供給側改革,既無自有技術、也無先進技術來源的項目投資風險大,應謹慎上馬;二是以大型一體化企業為主體,以高端下游應用為導向,進一步加大重要特種原料和高端下游制品的開發力度;三是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依法嚴肅追究,切實保障和提升行業創新積極性;四是推動行業走出去,通過對接“一帶一路”倡議防范化解有機硅產業出現新一輪過剩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