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今春國內大范圍的“氣荒”現象,是歷年最為嚴重的一次,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分析其中的原因,筆者認為既有需求側的原因,也有供給側的原因;既有主觀因素,又有客觀因素;既有市場上的原因,也有外在政策的推動。我國所謂的“氣荒”,稱為“局部供應偏緊或失衡”或許更準確。拋開中亞氣短期減供的影響,如果沒有“煤改氣”推動 ,很有可能不會出現“氣荒”,反而是“過剩”。 從全球范圍來看,由于氣候、技術、事故以及地緣政治等原因,北半球天然氣消費國甚至生產國經常發生局部、區域乃至全國性天然氣供需失衡,這才是“真氣荒”。比如,2018年1月美國東部地區迎來嚴寒天氣,極端天氣推漲了用電與取暖需求,紐約和新英格蘭地區天然氣價格暴漲。粗略統計,近10年來歐盟、北美因各種原因導致的天然氣大面積供應緊張超過20次。這些國家和地區氣價早已市場化,供應緊張導致的價格上升反映實際天然氣短缺。
反觀我國,所謂的“氣荒”其實是由于價格管制,以及“煤改氣”推進過程中協調不足引起的。多年來,居民和非居民用氣價格存在“雙軌制”,供氣企業在冬季氣源緊張、成本增加的情況下更愿意供應價格更高的非居民用氣,導致部分地區民生用氣出現短缺。此外,我國目前缺乏冬夏峰谷氣價和調峰氣價,價格形式單一,未能真實反映不同用戶的用氣特征和需求,難以有效調節天然氣需求量峰谷差。
總之,我國天然氣市場處于快速上升期,市場在局部時間段出現供需不均衡是常態。但真假氣荒的界定關鍵要看天然氣是否“市場化”。預計到2030年左右,我國天然氣消費量達到峰值,天然氣市場化體系完善,屆時發生的天然氣供不應求才可以認為是“真氣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