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生態環境部辦公廳復函河南省環境保護廳,確認秸稈炭化制肥項目按《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第86條“廢舊資源(含生物質)加工、再生利用”中的其他類編制環境影響報告。 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包括農作物秸稈炭化還田技術在內的新技術、新產品研發推廣工作。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動農作物秸稈炭化還田技術研發推廣。一是加強機理研究。組織土壤、肥料、農機、農業環保生態等領域專家,深入開展機理研究,進一步明確生物質炭肥的主要特性和功能。二是推進集成創新。結合實施化肥和農藥減施增效綜合技術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組織科研院所、企業開展聯合攻關,加強秸稈炭化還田技術及其配套機具研發,提高技術的適用性。三是加快推廣應用。結合實施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等項目,加大農作物秸稈炭化還田技術試驗示范力度,積累一套成熟的技術模式,逐步推廣應用。 減少秸稈產生量。《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促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禁止露天焚燒的決定》經河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訂的亮點之一是強化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修訂新增了一條要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推進建立農村綠色種植制度。在非糧食功能區,適當調減糧食種植面積,減少高稈作物、擴大矮稈作物面積。在地下水漏斗區,盡快建立耕地休耕制度。積極擴大糧改飼種植范圍,發展青貯玉米。根據區域發展規劃,在城郊、通道兩側和河湖濕地周邊地區部分耕地,積極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湖(濕),從源頭上減少秸稈產生量。 秸稈就地就近利用。重慶市農業委員會一方面在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上做文章,調整糧經作物種植結構,努力把過去糧經作物面積由6∶4向4∶6方向調整,降低經濟效益較低的作物播種面積,減少秸稈總產量;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草食牲畜,加快草食牲畜產業鏈建設,大力發展以優質肉牛、肉羊等為主的草食牲畜,推廣秸稈養畜技術,實現秸稈就地就近飼料化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