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鉀肥市場受供需緊張基本面推動漲勢迅猛,一個月時間價格上漲700元(噸價,下同)。隆眾資訊分析師張杰等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短期鉀肥價格高位堅挺,但在進口增幅有望創近年新高的預期下,需求能夠得到有效保障,國內氯化鉀后市將在高位震蕩盤整運行,保供穩價仍是市場主基調。
月漲700元終結頹勢
根據卓創資訊數據顯示,7月下旬以來國內氯化鉀價格從2358元低位上漲至目前的2975元,漲幅達到26.15%。國產氯化鉀60%晶體到站價在2700~2750元,企業排單已到10月初,邊貿62%俄白鉀價格在2850~2950元。雖然氯化鉀價格目前仍未恢復到今年年初的水平,但僅用一個月時間就終結了今年以來的頹勢。
事實上,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鉀肥市場在經歷暴漲后就已經進入下行通道,弱勢行情一直延續至今年7月中旬。
“2022年受俄烏沖突和白俄羅斯制裁影響,鉀肥價格曾暴漲到700美元以上。這樣的高價位對市場需求形成了抑制,2022下半年鉀肥價格進入下行通道,并于7月中旬觸及2300元低點。”華金證券分析師張仲杰介紹說。根據Wind和百川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氯化鉀均價為3177元,同比下降25.87%。與2022年下半年相比,環比跌幅達到23.16%。其中,今年二季度均價為2807元,同比下跌41.03%,環比下跌20.99%。
此后,受國際鉀肥主要供應商減產以及國內氮肥市場漲勢拉動,鉀肥需求回升推動價格觸底反彈。
中原證券研究員顧敏豪在研報中指出,7月以來,受溫哥華港口罷工對物流的沖擊影響,全球鉀肥供應商寡頭加鉀Nutrien宣布削減氯化鉀產量,并于8月初宣布其新增300萬噸/年產能計劃無限期推遲,這讓近期以新增產能彌補供需缺口的預期落空。而我國鉀肥進口依賴度較高,該供應商減產加重業內擔憂情緒。
與此同時,國內化肥市場的氮肥價格上漲迅猛。生意社數據顯示,9月7日尿素均價為2683.33元,相比6月份低點上漲了近500元,漲幅達到21.42%。受氮肥價格反彈帶動,復合肥領域加大了鉀肥對氮肥的替代,從而推動鉀肥需求回升和行情上行。
大合同提供底部支撐
對于鉀肥后市走向,東海證券分析師吳駿燕在研報中指出,我國鉀肥大合同的落地為國內鉀肥市場提供了有力的底部支撐。
卓創資訊分析師李冰陽認為,中國鉀肥大合同新價格出爐為國際鉀肥市場明確了價格底線,也為深陷觀望狀態的其他國家在簽訂鉀肥合同方面提供了價格談判依據,有助于扭轉全球鉀肥購銷不旺的態勢。同時,鉀肥大合同價格敲定也為后期大型貿易商守穩或挺價提供了心理支撐。
“鉀肥大合同價格是市場底部價格的信號。”亞鉀國際投資(廣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劉冰燕指出,鉀肥大合同價格落地能夠刺激下游需求大面積恢復,有效提高市場的整體流動性。鹽湖股份相關人士也認為,“大合同的落地價格有望對國內鉀肥價格起到托底作用,未來氯化鉀市場價格下行空間有限。”
供應量有望增加
我國鉀肥進口依賴度較高,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保稅區進口貨源加快通關放貨,當前市場供應緊張局面將得到有效緩解。
“目前國內氯化鉀市場貨源總量相對較為充足,但多數貨源集中在保稅區。”張杰介紹說,目前港口進口氯化鉀總港存量在300萬噸以上,只是較大部分貨源在保稅區內,因通關緩慢,市場上的流通貿易貨源相對有限。近期在秋播保供倡議書的指導下,中國主要鉀肥進口商表示,正在努力辦理進口貨源通關放貨的手續,預計進口鉀肥將很快投放市場。
與此同時,白俄羅斯、老撾鉀肥向中國的出貨量也在增多。吳駿燕指出,受地緣政治以及制裁的影響,白俄羅斯鉀肥貿易發生重大改變,更多選擇通過鐵路轉向中國。今年以來,白俄羅斯鉀肥向中國的出貨量一度創下歷史新高,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別達到了79.84萬噸和117.22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6.65%和231.52%。另一方面,近年來,來自老撾的氯化鉀進口量也增長明顯,已成為我國重要的鉀肥來源之一。上半年,來自老撾的氯化鉀進口量達到71.34萬噸,同比增長了108.21%。鉀肥進口商表示,今年鉀肥進口量同比增幅較大,有望創近年新高,國內鉀肥需求能得到有效保障。
國內供應方面,國產氯化鉀裝置也在9月份陸續增加產量,供應量預計將高于8月份。疊加前期鉀肥價格高位,相當一部分下游廠家基本以按需采購為主,隨著近期鉀肥價格持續上漲,業內人士認為如果下游廠家繼續不買單,不排除有部分貿易商會低價出貨。
綜上,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大合同的托底支撐及供應增加的預期下,國內鉀肥市場不會出現價格大漲大落現象,大概率以高位震蕩盤整行情為主,保供穩價將成為市場主流基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