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歐洲化工行業被市場需求疲軟所困,由此導致成本處于歷史高位的同時,化學品價格卻在下跌,對歐洲化工企業財務業績造成非常嚴重的沖擊。
進入2024年,歐洲化學工業依然難以看到光明前景。2月20日,歐洲一些大型化工公司領導人與近20個行業組織負責人,在巴斯夫比利時安特衛普工廠舉行的歐洲工業峰會上發表“歐洲工業協議安特衛普宣言”,提出了10項改善歐洲工業的具體行動,呼吁把工業留在歐洲。
歐洲化學工業理事會(Cefic)主席兼巴斯夫董事會主席薄睦樂在會上表示,歐洲基礎工業正在努力應對各種歷史性挑戰,包括需求下降、歐洲大陸的投資停滯、產量大幅下降、工廠生存受到威脅等。“我們希望推動公司轉型。為此,我們迫切需要采取果斷行動,為在歐洲建立更強有力的商業環境創造條件。”薄睦樂呼吁道。
該宣言已在峰會期間提交給了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和比利時首相亞歷山大·德克羅。
薄睦樂指出,《安特衛普宣言》點明了歐洲未來的行動路線——通過將歐洲工業協議置于歐洲戰略議程的首位,建立一個有韌性、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的歐洲將指日可待。
除了加大對歐盟項目的支持力度外,Cefic還呼吁歐洲通過伙伴關系和強有力的基礎設施建設,轉變為提供豐富而廉價的低碳能源的全球領導者,并強調必須確保原材料自給自足,促進對可持續產品的需求和培育創新。
Cefic補充說,歐洲單一市場也是一項值得利用和振興的資產,同時建立了一種激勵投資的新立法精神,以及一個有凝聚力的內部結構以有效實施政策。
巴斯夫、贏創、陶氏、英力士、蘇威、索爾維、Syensqo、科萊恩、Nouryon、朗盛、科思創、利安德巴賽爾、拜耳、Versalis SpA等化學公司,以及制藥、鋼鐵、紡織、煉油、化肥、工業氣體和生物技術等行業的代表簽署了聲明。
2023年,歐洲化工行業嚴重缺乏競爭力,尤其是在石化品領域,許多公司暫停或永久關閉歐洲工廠。2024年,這一趨勢預計還將持續。
當日,英力士董事長兼創始人吉姆·拉特克利夫致信馮德萊恩,警告說歐洲正在“夢游般地將其工業、就業、投資和排放轉移到海外。”
拉特克利夫在信中強調,歐洲化學品行業“難以與美國、中國和中東等其他市場競爭”。碳稅成功地“趕走了歐洲的投資”,這些稅收鼓勵了來自沒有碳稅的國家的進口,從而增加了歐洲的碳足跡。
美國使用了“胡蘿卜加大棒”的方法,并為改善美國碳足跡的技術提供了5000億美元的政府激勵。拉特克利夫在信中表示,這鼓勵了對清潔技術的投資。
“歐洲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行業,然而,歐洲已經20年沒有大規模建設了,用更清潔的技術更新歐洲30~50年歷史的化工基地是‘不可能的’”。拉特克利夫表示,如果歐盟不解決高能源成本、碳稅和缺乏可再生能源的問題,這個曾經全球最大的化工行業將“所剩無幾”。
Cefic認為,為了在2050年前實現氣候中和和最近公布的2040年目標,歐洲的電力生產需要成倍增長,工業投資需要比前十年高出六倍。這一巨大挑戰出現之際,歐洲大公司和中小企業都面臨著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而美國經濟受益于《通脹削減法案》(IRA)的財政支持及其便利性、中國對歐洲出口的增加,都進一步增加了歐洲工業的壓力。
Cefic強調,我們需要將工業留在歐洲,因為工業將提供歐洲需要的氣候解決方案,才能確保實現綠色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