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送暖,又一年全國兩會如期而至。在今年的兩會上,智能制造依然是備受關注的“熱詞”。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施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區,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與此同時,代表委員們也就推進智能制造發表了真知灼見。
加快推動智能制造專項立項實施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合鍛智能董事長嚴建文圍繞高端制造帶來多項提案。“中國制造正成為世界制造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應清楚地認識到我國制造業底蘊不足的事實,人才技術能力與基礎制造能力均有待提升。”嚴建文表示,除關鍵零部件及高端裝備與國外發達工業強國還存在差距外,我國在高端機器操作系統、智能裝備管理運維系統等軟件能力上也亟待完善。
為此,他建議相關部門抓緊推動智能制造系統和機器人重大專項(2030)立項實施,同時加快智能制造普及應用,支持工業大省建設智能制造先行區,推動行業龍頭企業建設全球領先的“未來工廠”,在中小企業層面構建一批企業數智化轉型樣板并加強復制推廣。他表示,除此之外,加快形成我國自己的智能制造標準和評價體系也是當務之急。
全國人大代表,美的副總裁、首席財務官鐘錚提出三份建議,其中之一是《關于加大智能制造支持力度,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建議》。
鐘錚表示,國內智能制造的發展存在三個主要問題。首先,供給支撐能力亟待強化。系統解決方案攻關面臨制造知識、工業機理方面的體系空白,存在核心軟件、關鍵裝備等方面的短板制約,面向未來的基礎性、原理性、引領性的技術方案突破困難。其次,應用推廣水平有待提升,向重點行業、區域推廣現有應用標桿成果時,面臨企業能力不足、人才資源匱乏、資金籌措困難等挑戰,面向未來制造模式的探索仍然不夠。再次是標準體系建設尚需加力。現有智能制造領域標準協調協同不夠,關鍵標準仍存在缺失或適應性不強,不能完全滿足行業應用推廣和解決方案攻關需求,企業應用標準的意愿不強,標準國際化程度不高。
針對上述情況,鐘錚建議,加快推動智能制造專項立項實施,支持科研院所、企業研究和突破數字化、人工智能、先進工藝、智能裝備等關鍵技術的創新和融合,推動工業機器人、工業軟件、智能檢測裝備、智能控制裝備、增材制造裝備等重點產品研發和產業化。
鼓勵龍頭企業探索智造“中國范式”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就制造業綠色低碳供應鏈、智能制造支持力度等主題提交相關建議。在完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方面,他建議鼓勵龍頭企業牽頭打造智能制造的實踐和示范樣點,推動標準群發展;鼓勵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引導科研機構和高校協同企業,共同投入智能制造標準、規范制定;支持國內企業和專家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發揮制造規模和創新優勢,以產業鏈影響力促進國家標準規范的融合,構建自主創新可控的產業創新、賦能和服務的生態體系,探索智能制造的“中國范式”。
雷軍表示,龍頭企業在智能制造領域肩負著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的重任,建議有關部門加快推動智能制造重大專項立項實施,推動關鍵智能技術設備研發攻堅和產業化;同時支持龍頭企業參與智能制造有關重大專項立項實施,發揮技術優勢和帶動作用;并從國家層面設立智能制造發展基金,為企業建設智能制造系統和管理實踐重大專項提供資金支持,引導大中小企業積極參與智能化創新和改造。
鐘錚也提議,鼓勵龍頭企業牽頭打造標準群,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轉型。出臺激勵政策,鼓勵國內企業、專家學者積極參加國際標準化工作,加快塑造智能制造標準中國品牌,提升國際話語權。在智能制造應用普及方面,他建議圍繞國家智能制造戰略和“雙碳”戰略,支持各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研發和形成行業可大規模應用的行業解決方案并加以實踐,建設全球領先的、可持續發展的智能工廠,探索未來智能制造模式、綠色制造模式和企業形態。
推動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
談及如何發揮人工智能(AI)對新型工業化的牽引作用,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錢鋒表示:“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說到底是如何以數據、算法、算力來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難題。這其中人工智能只是工具和手段,關鍵在于搞清楚制造業的需求、難點和短板是什么,并把人工智能技術與其緊密結合、尋求破解之路,而不是人工智能和制造業發展‘兩張皮’。”他認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更重要的是對現有生產方式、生產模式進行變革,包括生產過程數字孿生、智能計劃、智能調度、智能工藝實時優化、智能調控等。要引導實體企業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深度挖掘數據價值、高效配置資源能源、精準管控安全環保質量、基于數據實施高效決策,為產業鏈條深度賦能,從而打造“智造新實體”。
針對AI發展,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表示,當前人工智能已從助力千行百業提質增效的輔助手段,升級為支撐經濟社會轉型升級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和核心能力,應加快從“+AI”向“AI+”轉變。為此,他建議加快布局超大型智算中心、人形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新賽道,培育多模態人機交互、智能助手、工業理解計算及代碼生成等一批有需求、有效益、有前景的創新應用,讓人工智能不僅會“做詩”、更要會“做事”,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帶動生產力的深層次變革。
“2024年是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場景元年,中國完全可以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大模型發展之路。”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周鴻祎認為,中國發展大模型的一個重要方向應該是借助產業和場景的優勢,將大模型與業務流程、產品功能相結合,尋求多場景應用、垂直化和產業化的落地。
為此他提出三條建議:一是建議政府、央國企率先提供更多應用場景,聚焦“小切口,大縱深”,推動大模型垂直化、產業化落地;二是建議鼓勵企業在定制AI前,做好知識管理,將企業大數據平臺升級為企業知識平臺;三是建議鼓勵和引導企業將大模型與數字化業務系統深度結合,同業務流程相結合,充分發揮大模型價值。
全國政協委員、山西數據流量谷董事長賀晗提交了關于加快拓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應用場景的提案。他建議在全國范圍實施大模型賦能千行百業示范應用推進計劃,鼓勵工業、金融、商務等各行業各領域深度挖掘、積極打造可應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的各類場景,推動大模型賦能產業互聯網平臺應用,通過大模型技術對現有生產、服務和管理方式進行升級,實現業務流程創新和再造,在降本提質增效的同時,開發新功能、形成新產品、拓展新應用,實現人工智能技術與行業更加深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