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從治理強度、密度和力度加以衡量,還是從標準化、規范化去考量,對于國內化工園區來說,2018年都是不平凡、不平靜的一年。然而,在完整齊備的法律法規約束下,在全社會對藍天、碧水、凈土的共同持續期待中,2019年園區的壓力可能有增無減。筆者認為,要想日子過得輕松點,化工園區還需要準確把握以下三個方向。
一是注重集群化發展,打造重量級園區。須知,盡管經過“十二五”以來的規范整治,我國化工園區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目前仍然存在著量多、小型、分散、點亂等缺陷特征,尤其缺乏以重大項目為龍頭的具有完整產業鏈的大型專業化特色園區,而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叫得響的重量級園區更是寥若晨星。
而能夠改變當前園區結構狀況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依賴大型石化基地建設的集聚作用,實現園區的集群化發展。2014年國家發改委出臺的《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就明確提出建設七大石化基地。中石化也提出建設南京、上海、鎮海、茂湛四大石化基地。幾年來,中海油惠煉二期1000萬噸煉油項目、大連恒力2000萬噸煉化一體化項目已于2018年投產;浙江舟山浙石化項目預計今年上半年投產;上海漕涇、河北曹妃甸、江蘇連云港、福建古雷四大基地項目在穩步推進。顯然,園區集群化發展已經成為行業趨勢。
二是嚴守安全環保底線,適應環保督察監管模式。毋庸諱言,2018年,園區的安全環保管控問題屢現,年內發生了中石化上海賽科閃爆事故、泰興化工園區企業偷埋危廢污染土壤等惡性事件,引發社會關注。同時,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也查出了園區數以千計的環保問題。這些都暴露出園區存在的管理短板與軟肋。雖然生態環境部提出在執法中應避免“一刀切”,但園區必須明白,一旦出現安全環保問題,相關執法部門肯定會對其“切一刀”。
為此,園區要把安全環保作為自己的生命線去維護,特別要加強督促入駐企業改善和規范自己的排放行為,做法律法規的監督者,不做違法違規企業的護犢人。同時,要明事理,辨是非,順大局,特別要適應中央環保督察這一制度化監管模式。
三是注重打造智慧化工園區,提升園區管理水平。智慧化園區是提高園區整體運營效率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新時代賦予園區的歷史使命。早在2015年,工信部和中國石化聯合會就共同舉行了“智慧化工園區工作”啟動儀式;隨后的2016年對聊城新材料產業園和嘉興港區進行試點;2018年17家園區成為第二批“中國智慧化工園區試點示范(創建)單位”。經過幾年試點,智慧園區已經顯示出較好的示范作用。
需要提醒的是,智慧化園區建設要避免狹隘片面化,不能將其局限于搭建一個簡單的安全環保應急平臺,而是要注重園區整體的智能化,其中還包括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務、智能化監控等綜合平臺建設。智慧化建設應該瞄準著目前國內園區的最新最高級別的管理水平,也應該成為園區適應新時代的看家本領。 |